微信扫一扫
“山药蛋”成脱贫致富“金蛋蛋”
———张北县全力打造马铃薯全产业扶贫链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孙琳通讯员张树军王英军
2016年,张北县脱贫攻坚成绩可喜。
47个贫困村、11389户贫困户、20720名贫困人口达到了脱贫出列条件,通过了市级验收。
近年来,张北县依据发展基础和贫困状况,坚持因人制宜,靶向施策,把发展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农业、新能源、生态旅游三大产业扶贫工作,全县脱贫攻坚的脚步铿锵有力。
计划使全县366个行政村,重点是174个贫困村,每个村都有1到2个产业项目覆盖,所有的贫困户,户户都有产业帮扶举措。挖掘独特农业资源,带动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农业,通过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大农业产业带动1万多贫困户增收脱贫。
通过打造马铃薯全产业链扶贫,建立“龙头企业+基地+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集组培繁育、商品薯生产、仓储、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扶贫。
目前,全县以燕北薯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马铃薯加工企业10余家,年加工能力近10万吨,建成大中小型马铃薯储藏窖1247座,年储藏能力20万吨,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其中微型薯生产面积1000亩,原种面积5万亩,年产马铃薯50万吨;全县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了县、乡、村、户四级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体系,在马铃薯品种改良、种薯繁育方面已走在了全国前列,繁育的种薯抗病性强、品质好、种性优、产量高,马铃薯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富民强县的特色支柱产业,被中国农科院选定为种薯示范基地,也被河北省农业厅命名为“河北马铃薯之乡”。
在马铃薯产业扶贫方面,2016年张北县依托张家口农科院技术,马铃薯种薯已基本形成了组培扩繁、网室栽培、原种繁育到一级种薯生产的完整体系,仅种薯销售,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00-800元,马铃薯种薯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采取“科研育种+公司+基地+农户+加工+贮藏”的扶贫模式,辐射带动当地3万马铃薯种植农户增收,促进5000贫困户脱贫。
今年,张北县把马铃薯作为全县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建立“龙头企业+基地+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集组培繁育、商品薯生产、仓储、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扶贫,让贫困户在马铃薯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受益。在种薯繁育环节,规划建设马铃薯种薯产业示范园,整合现有的6-8家种薯企业,形成集聚效应,使种薯繁育市场化、规模化。
同时,推行统种统销、统一服务指导的订单农业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谋划由政府出资流转土地,先在条件适宜的20个贫困村分别建设200亩规模的种薯基地。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为每户补贴5000元的方式,每2户贫困户建1个马铃薯种薯繁育大棚,贫困户繁育原种户均可增收1375元,繁育微型薯户均可增收2.68万元。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大棚交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代为经营,通过返还本金和分红贫困户年可收入1500元。在商品薯生产环节,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按照亩均200斤的标准提供马铃薯原种,通过马铃薯商品薯种植,贫困户亩均可增收2350元。在马铃薯仓储窖环节,每3-5个贫困村,扶持集中建设1个总容量2000吨的马铃薯仓储窖,分村管理,对外出租,年可赚取租金20万元,其中70%给贫困户分红,可带动贫困户140户,户均增收1000元;30%留归村集体,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在壮大马铃薯产业龙头环节,扶持燕北薯业等企业扩模升级,积极对接首农集团、健力园等企业,推动马铃薯净菜加工厂项目在张北落地,提升县内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拉动整个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山药蛋”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金蛋蛋”。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