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对沽源来讲是不平凡的。
五年间,沽源县委、县政府严格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紧盯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打基础、增后劲、备长远,爬坡过坎、赶超晋位、绿色崛起,发展成效好、城乡变化大、群众受益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为决胜“十三五”、全面奔小康奠定扎实基础。
县域综合实力实现跨越提升
沽源县把发展和加快发展作为第一主题,五年间,县域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翻开沽源主要经济指标“成绩单”,数字亮眼。
2016年,沽源县全县GDP完成48.2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4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29亿元,是“十一五”末的4.6倍;全部财政收入完成4.19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5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36亿元,是“十一五”末的4倍;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9.02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1倍。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648元,是“十一五”末的2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08元,是“十一五”末的2.7倍。
与“十一五”末相比,沽源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翻了一番多,GDP、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位居全市前列,财政收入绝对量在全市排位前移了四位,实现了“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绝对值在全市占比不断增加,在各县区排位实现前移,与标杆差距逐步缩小”自我加强的要求。
项目建设核心动力全面提升
项目建设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秉承这一理念,五年来,沽源县凝心聚力,全面提升项目建设水平,县域经济发展支撑显著增强。
通过连续开展项目建设年、 项目落实年、项目成效年等系列活动,沽源县风电制氢综合利用示范、 汇天云端产业园沽源数据中心、张家口沽源“奥运风光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签约和落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领域项目建设全面突破,为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积蓄了新动能。
而作为集聚项目的“主战场”,省级经济开发区成功获批、“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加速构建,为该县经济社会发展找到了 “新引擎”。而产值由当初的6000万元增长到19亿元,实现税收近亿元的“成绩”就是最好的说明。沽源县用于水、电、路的基础设施投资100多亿元,相当于“十一五”期间的15倍;建成亿元以上项目近50个,从规划设计开始直到建成验收,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品质,严格全过程监管。以张石、张承高速通车为标志,沽源县“三高一铁”的路网体系初步形成。完成了700多公里、投资95亿元的道路新建、改建工程,有效破除了交通路网不够完善的核心障碍。
五年间,沽源县项目建设的数量和质量实现了双提升。
主导产业结构优化层次提升
打造提质增效“沽源样版”。
五年来,沽源县牢牢把握提质增效这一主攻方向,坚持做强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层次显著提升。
建成现代农业园区65个,高效节水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品牌化建设成效初显。以蔬菜业、马铃薯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体系日趋成熟,农产品产量和产值连续位居全市前列。大唐、三峡、华电、中电投等企业持续发力新能源,风电、光伏装机并网容量达到151.3万千瓦; 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8家,蔬菜、马铃薯整理加工能力达到39万吨,工业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沽源草原天路景区、金莲山森林公园等重大旅游项目积极推进,以滦河神韵为代表的旅游景区上档升级,农家院发展到150多家;昊成商业中心、德奥汽贸城等商贸项目稳步实施,服务业增加值突破9亿元,第三产业发展日趋活跃。
经过五年努力,沽源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7%,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工业增加值增长了近3倍,二产和三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逐步提高,产业发展呈现出明显活力。
构建“一主三副多节点”布局
全力构建“一主三副多节点”城乡布局,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是沽源县上下的共识。
五年间,沽源县相继完成白河路、滦河路、广电路等16条市政道路建设工程,形成了“六纵八横一环”的城市路网体系,县城居民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8平米,是“十一五”末的1.4倍。县城便道硬化、小街巷硬化亮化实现“全覆盖”,集中供热供气、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圆满完成了省级园林县城创建任务,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增长了近2倍,县城居民人均绿地面积是“十一五”末的2.3倍。先后建成华贸商厦、乾华购物等一批大型商贸项目, 完成2168户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实施房开工程185.72万平米,县城扩容2.7平方公里,新增常住人口3万多人,县城吸附功能持续增强。 打造了小厂、九连城、西辛营三个窗口乡镇;深入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自然村搬迁、美丽乡村建设等工程,建成了一批特色中心村,乡村面貌大幅改善,镇村布局持续优化。 特别是将易地扶贫搬迁与美丽乡村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打造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沽源模式,为全省贫困县区乡村建设作出了示范引领。
五年来,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展至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6万人,城镇化率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5.2个百分点。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卓有成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沽源县不断巩固和完善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环境,围绕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和水源涵养功能区的定位,强力推进退化林分更新改造、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通道绿化等林业生态工程, 累计完成造林绿化57.1万亩,相当于全县林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在“九曲十八弯”的闪电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和葫芦河省级湿地公园,沽源县先后恢复湿地植被9000亩,实施草场治理8万亩,完成盐碱地改造7040亩,进一步打亮了湿地草原的生态名片。
在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生态建设工程方面,沽源县积极探索建立了公司经营造林、林苗一体化、市场化生态管护等新机制,切实增强了生态建设的动力和活力,为维护京津冀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目前,沽源县森林覆盖率增长了5.74个百分点,达到31.31%。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连续位居全省前列。
努力践行执政为民根本宗旨
50亿元对于国家级贫困县沽源来讲一笔“大钱”。
也正因为如此,“五年累计投入民生领域资金超过50亿元”才显得“含金量”十足。
沽源县努力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大幅提升。
五年间,群众脱贫步伐明显加快,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用水难、出行难等问题有效解决。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推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使8.42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全面完成新一中、第二小学迁建等重点工程,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中医院、卫生监督所迁建工作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室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明显改善。
投资2.73亿元的变电站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投入使用,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建成保障性住房1435套,改造农村危房14441户。
低保、五保实现应保尽保,扶老济困、助残救孤等社会事业扎实开展。
截至2016年底,全县拥有各种生活用车3.5万辆,比2011年增加近3万辆,全县用电总量达到3.28亿度,是“十一五”末的1.75倍,人均用电量达到1421度, 较2011年增长75.4%,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政协积极建言献策,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发挥, 党管武装和民族宗教工作不断加强,爱国统一战线继续发展壮大。 “六位一体”村级管理体系全面建立,村级民主自治机制更加健全。 平安沽源、法治沽源,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有效, 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社会民主法治意识普遍增强。五年来,沽源县民主法治建设有序推进,社会环境愈发和谐稳定。
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勤政务实
沽源县委常委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县委连续两年被市委评为 “实绩突出领导班子”。
五年间,沽源县深入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风肃纪专项行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树正气、树信心、树形象”等系列活动,持之以恒反“四风”、转作风、树新风,各级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识切实增强。
严格践行中央提出的好干部标准,落实省委“五个重用、五个不用、五个调整”要求,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强化“三支队伍”建设和转难治后力度,党建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力度,严肃查处腐败案件,党风廉政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随着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沽源县政治生态持续优化,干部队伍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营造了风清气正、勤政务实的政治生态环境。
随着一份由贫困走向小康的宏伟事业成效初显, 一张富民强县的壮丽画卷渐次展开,一场为加快转型发展、建设美丽沽源的新征程已经开启,而全县23万人民将是最大的受益者。(记者吴建巍 通讯员梁志刚 祝汉国)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