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提起“菜篮子”,就不得不说“菜园子”。它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为了解决超市农产品进货难、质量把关难、合作社蔬菜销售难等问题,2013年,涿鹿县黑山寺乡下榆林村益林蔬菜专业合作社与新合作元丰商贸公司签署了农超对接项目,为全县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大土地产出率趟出了一条 “种菜”与“吃菜”直线对接、“合作社”与“企业”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新路子”,真正实现了农民、合作社、商家、消费者多方共赢的局面。
合作社找销路,卖菜不“愁”了
在种植过程中,农户的土地比较分散,不成规模,成为难以集中销售的原因。益林合作社与新合作公司联手,土地集中连片,进行规模化经营,直接解决了问题。
目前,合作社已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220亩(其中流转土地100亩),并投资400多万元,建成34个下挖式冬暖大棚(建棚面积100亩),实行一年两茬栽种。蔬菜大棚全部采用智能化管理,通过电脑随时远程了解、控制室内温度、土壤、光照、湿度等具体情况,实现了生产管理精准化。按照正常年景计算,年产量近100万斤,每棚产值可达4万多元,年总产值在160多万元。
产量提高了,拓销路成了接下来的主要工作。益林合作社与新合作元丰商贸公司进行农超产销合作,让蔬菜从基地直供超市,使流通环节的费用大大降低,保证了蔬菜的新鲜度。
靠科技提产量,菜更“健康”了
为生产出品质优良、新鲜安全的无公害蔬菜,合作社将所有大棚建成下挖式,使保温性能得到提高。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在每个大棚内外安装了智能温室物联网控制箱、温湿度自动采集器、电子监控、电动棚膜卷帘、水肥一体灌溉等设备。
同时,合作社蔬菜种植、生产管理等每个环节都坚持按照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进行。在底肥使用上,全部采用鸡粪和牛粪等有机肥。在追肥上,用的全部是从县生产资料公司购买的生态肥,不使用残留度高的农药化肥,使生产出的蔬菜均达到无公害蔬菜标准,并配有条形码,实行产品追溯制度。
农民多了挣钱渠道,腰包变“鼓”了
原来农民自己种地自己卖,产量上不去“赔钱”、卖相不好“贱卖”,一年下来,辛苦不说,还不挣钱。
现在,由于合作社实行集约化经营,投入大,产出率提高。据初步估算,年周期每个大棚蔬菜产量3万多斤、销售收入4万多元。按每个大棚占地3亩计算,亩均纯收入可达1万多元,比种植一般大田玉米的效益高出近10倍。
搞设施蔬菜种植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种植黄瓜、西红柿等产品比较费工,所以合作社安排的就业人数比较多,每年的固定工和临时工在四五十人以上,固定植保员24人,农忙时期还要额外临时雇工,保值员按照女工1500元/月,男工2000元/月支付工资,其他雇工也进行派发劳务费。有效解决了本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年增收60多万元。(记者宋维根 王松 通讯员郭颖晖)
自定义html广告位